火葬场和医院这两个地方能使人受教育

添加时间 : 2023-08-16

文章来源: 爱游戏全站app在线平台

  上世纪八十年代,曾在《谈天津卫生事业的发展问题》一文中,意味深长地总结道:的这席话,建立在社情的基础上,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当下,都大有裨益。

 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,此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革的探索期。

  在改革探索期,各种思潮激烈碰撞,进步的、落后的,完善的、残缺的,为天下生民着想的、为满足一己私欲的,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思想界。

  在此背景下,长于改革的思想家应运而生,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,他有着鲜明的责任意识,自觉担当时代大任,为思想政治工作殚精竭虑。

  在解决矛盾时,从不以强硬的姿态正面对抗,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来四两拨千斤,发人深省,予人以醍醐灌顶之感。

  “火葬场和医院这两个地方能使人受教育”这一观点,便是他用生动叙述来引发国人思考的典型,最早见于于1986年1月1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——《谈天津卫生事业的发展问题》。

  在2013年初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收录踏入政界后的所有文稿,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《看法与说法》的书,使上述观点广为人知。

  称,自己常常谈到,人类能从两个地方得到教育:一个是火葬场,因为“在那里不管是什么人,男人、女人,当官的、老百姓都一样,往火炉子里一推,一按电钮,立即变成骨灰。看到了这个情况,还有什么想不开?为些小是小非争个没完没了,有啥意思?捞那么多钱财到头来也是一把骨灰。”

  另一个是医院,因为“在那里不管什么人,一旦病倒住院,什么伟大设想、什么重要工作,都得放下。你才理解人最重要的还是身体,没有身体,其他一切无从谈起。”

  这一席话,既围绕着卫生事业,也彰显出人生道理,意蕴深长,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深挖的点。

  谈到火葬场带来的教育时,说:“看到了这个情况,还有什么想不开?为些小是小非争个没完没了,有啥意思?捞那么多钱财到头来也是一把骨灰。”

  其中最显著的用意便是敲打“为些小是小非争个没完没了”的人、“捞那么多钱财到头来也是一把骨灰”的人,劝人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

  由于特别提及当官的和老百姓,我们不妨从官民关系入手,来理解火葬场带来的教育。

  在封建社会,虽然偶有“民可载舟,也可覆舟”地认识,但大体上还是官僚勾结地主阶级,共同压榨农民,之事并不罕见。因此官民之间,官的分量较民的分量更重,天平严重失衡,官民矛盾构成了封建社会基本矛盾。

  在当下社会主义社会,阶级社会的官重民轻关系被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“人民当家作主”。但人民并非直接管理国家,而是委托信赖的部分人来“为他们当家作主,做他们的公仆”。

  因此,如今的官员,是寄予了人民厚望的人民公仆,当他们失职渎职、损害群众利益时,人民有权站出来声讨。

  他笔下的争小是小非者,将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,罔顾全局,只守得自己门口的半亩三分地,无以全心全意为天下计,弃人民利益于不顾;拼命捞钱财者,挪用公款满足一己私欲,搜刮民脂民膏,打着不属于自身个人的地的主意,严重损害人民利益。

  身为人民公仆,他们不但没有以强烈的公仆意识为民干实事、干好事、干大事,而且眼里心里都只有个人欲望,到头来都是一场空,只赢得火葬场里的一把火。

  这样为满足一己私欲,不惜损害人民利益的变质“公仆”,真的存在吗?这席话所立足的社情是什么?

  从古到今,官员腐败案不胜枚举,他们弃官德不睬、弃法律不顾,对钱财趋之如骛。如人送外号“黄三亿”的黄胜,主政德州时,他大搞权色交易、助亲友承揽工程、对官位明码标价,贪污数额巨大。

  由于黄胜的蝇营狗苟,德州在他在位十年间,几乎无发展,经济排名全省倒数第一,落后村庄连公路都没有通上,让其他官员和民众敢怒不敢言,使得官民关系开历史倒车。

  这并非个例,老虎苍蝇不计其数,网络热词“表哥”、“房叔”“车爷”的出现,反映出了众多官员脑海中当官为发财、不为人民的错误思想。

  说到底,这样的“人民公仆”,没有摆正自己在官民关系中的地位,不为民着想反而吸民的血,无颜面对信赖他们的人民群众。

  他们的精神已腐朽,寻常的教育已无济于事,所以对他们提了个特别的建议,即去火葬场看看,看身躯成骨灰,人赤裸裸的来,注定会赤裸裸的去,谁也避免不了。

  理解的火葬场教育论,不能只了解上述直言不讳的表层教育,还要挖掘更为隐秘的深层教育意蕴。这要细究为什么选择火葬场而不选择其他葬场(比如土葬场),下面将谈及两大原因:一是出于火葬特质的考虑,二是出于宣传教育的考虑。

  前者要探究火葬区别于土葬的特质。土葬是把尸体完整地放于灵柩中下葬,长久地深埋地底,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逝者的生命。而且,土葬能用雄伟墓体、附属建筑、珍贵随葬品等,来象征逝者生前的地位。

  火葬则不同,不管生前如何风光,“往火炉子里一推,一按电钮,立即变成骨灰。”不仅身躯不存,走得又快又彻底,而且骨灰体积相近,无法彰显权钱区别。

  正是因为火葬抹除了一切生命延续形式、高低贵贱之分,且颇具视觉上的冲击力,才更能给迷失者当头捧喝——争多少名利、捞多少钱财都是空的,人一死,一切都成了泡沫,不如勤勤恳恳地为社会做有意义的贡献,才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。

  后者要追溯到火葬和土葬的历史源流。在古代,人民深受“入土为安”、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等观点的影响,土葬的比例远大于火葬。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众思想的进步,出于节约用地、保护自然环境的考虑,火葬如今逐渐压倒土葬。

  但在提倡火葬的初期,农村居民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,对用火葬代替土葬的倡议十分抵触。

  究其原因,不外乎在保守思想下对传统的坚守,在他们看来,入土方能感到踏实,若进入钢铁制作而成的焚化炉,肉体之躯化为一捧骨灰,和死于非命基本上没有区别。

  因此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,土葬说和火葬说争论不休,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难分高下。

  传统难以一铲子消灭,土葬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根除,只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法,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的想法。显然,火葬场论是立足于社会情况的,即土葬说与火葬说争执不下的背景。

  支持火葬说,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着火葬说,凭借这种教育方式,让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下接受火葬,这正是火葬场论带来的深层教育。

  说支持火葬是有依据的。格外的重视耕地,曾在政协会议上,强调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,以深化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,他指出:“土地资源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影响着社会的每个方面,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。”

  况且,参加过帅孟奇、关广富、刘澜涛等同志的火化仪式,打心底里认同火葬说。

  谈到医院带来的教育时,说:“在那里不管什么人,一旦病倒住院,什么伟大设想、什么重要工作,都得放下。你才理解人最重要的还是身体,没有身体,其他一切无从谈起。”这强调了两点,一是“人最重要的还是身体”,二是“不管什么人”。

  剧中,周副市长躺在病床上,面对医生“长期的疲劳过度,由此而引起的亚健康状况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,绝不能再继续下去了”的劝说,勉强同意住院三天。但在工作来临之际,周副市长竭力从病床上起身,在外奔波劳累,最后竟在赶往会议地点的车上去世了。

  艺术来源于生活,在现实中这样的一种情况并不少见。诸多官员既不为小是小非争个不停,又不为捞钱财而贪污纳贿,而是埋头忙于政务,疏于锻炼,饮食不规律。

  并不强壮的身体加上超负荷的工作,他们病倒了,对所有工作都有心无力;部分官员甚至在病倒后放不下工作,坚守岗位,无休止地消耗生命。

  身体是一切的基础,生命才是最大的意义。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,虽然没有损害官德,但在一点上和争得失、捞钱财有着一致性,即都无法为民干实事。

  毕竟,自己都倒了,用什么来服务人民、落实群众利益呢?无怪乎感叹道:“你才理解人最重要的还是身体,没有身体,其他一切无从谈起。”

  后者强调的是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。上述现状不局限于官员,所有人都是如此。20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%中国人患有慢性疾病,70%中国人有过劳死危险,76%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,存在着生命健康隐患。

  生命对每个人一视同仁,不因身外之物而区别对待,你如何对身体,身体便如何回报你。在谈天津卫生事业的发展时,深知建立起多少医疗硬件设施来治标,都不如提高民众身体健康意识以治本,因此,他发表了这一医院教育论。

  火葬场带来的是死亡的教育,医院带来的则是生命的教育,两者相辅相成,互为补充,以实践来引导人们死得其所,活出意义。从社会情况出发,挖掘生与死的教育,无论对当时社会还是当今社会,都是一剂良药。

上一篇:京津冀先行用好放错地方的资源

下一篇: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及其分类介绍